查看原文
其他

我们这样陪孩子,到底为了什么?

圆规的圆 奴隶社会 2023-09-19

这是奴隶社会的第 2117 篇文章

Photo by johan papin on Behance.

作者:圆规的圆,工科硕士,二度全职妈妈,皮克勒教育实践者,坐标杭州。目前担任一所婴幼儿机构的亲子观察课老师。本文来自:小活字(ID:type2018)。



写在前面:

大家好,我是圆规。很开心能在六一儿童节这一天,在我最喜欢的公众号上分享关于亲子游戏的心得体会。回顾做妈妈的这几年,我发觉自己是和孩子共同成长的。一方面是我作为父母在照顾孩子吃喝拉撒,另一方面是孩子在生活中不断给我真实反馈。日积月累,我慢慢地就发现了自己感知能力变强了。
原来,孩子的哭声,在帮助我们学习如何读懂他的情绪和需求;孩子的笑声,又在向我们示范如何活在当下享受当下。真是庆幸有这样的机会!这篇文章借“游戏”这个视角,分享了我们家的互动方式,希望能给大家一点点启发,也期待大家把这份儿童节礼物带回家,在陪伴中收获轻松快乐的家庭氛围。




当妈路上的跌跌撞撞




七年前大宝出生了,我战斗力满满地做起了全职妈妈。除了生活上的照料,我也非常看重对孩子能力的培养。


刚开始,我以为陪玩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掌握某项技能,所以看到育儿达人推荐某个玩具,我就想买给孩子玩。而且达人专家们说了,要买适合孩子发展阶段的玩具,我真想有个像哆啦 A 梦那样的魔法口袋啊。


比如造型多样的摇铃,扁的圆的,光滑的凹凸纹理的,我一买就是一套。小月龄期它能练抓握和听力,等到五六个月出牙期,它能替代牙胶,再到会爬会站,它能刺激触感发育,能锻炼扭、转等手部精细动作。


但随着孩子的快速发展,他逐渐地就会失去兴趣。就算玩具颜色再鲜艳、功能再全,玩过几天孩子仍然会兴趣大减。这个过程当然也是正常的,只是作为父母的我,冷不丁地会想,漫漫成长路,按这逻辑我还要买多少玩具啊?!即使我买下所有玩具教具,孩子的成长就不用发愁了吗?


有一次,我在孩子面前放了好几个玩具,瓶子、珠子、按钮器,平时他能专注玩很久的,可这次他看了一眼就转身要我抱抱,这又是为什么呢?买玩具,看上去并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案。


后来我重返职场,经常加班出差,就没那么多心思研究玩具了。但我还是会腾出时间来陪孩子画画、做手工或者骑车等等。只是,陪玩时我老想看手机,微信里的客户、钉钉里的同事,仿佛每个人都要求我随叫随到。常常孩子叫了好几声“妈妈”,我也听不见。明明我人在这里,心思却在工作上,我不知道怎样调和这种矛盾。


有一次,我要用电脑工作,孩子硬是要爬上来敲打键盘,我犹豫了下,允许他站在椅子上靠在我身后。没想到他欣然同意,也很配合,一直等我发完邮件。显然,孩子粘着父母,并不只是为了陪他玩游戏。


▲ Photo by Alexander Dummer on Unsplash.


工作之余的陪伴,就像陀螺一样,只是生活的惯性,我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这样做的意义。还没等我找到意义,生活给我开了个大玩笑:我又怀孕了。家庭又多了一个成员,我又多了一份牵挂,虽然又做回了全职妈妈,但生活仿佛失控的车子,变得琐碎、没有章法。


大宝长大了一些,光是玩具很难直接吸引他了。而且他越来越喜欢恶作剧、说脏话、甚至打斗,这期间我们总是免不了摩擦。有了小宝后,我没了以往的精力和耐心去陪他玩,常常只是应付一下这些看似无聊的游戏,只想着让他别惹出一些麻烦。可是养孩子本来就是个麻烦事,自己选择要生要养的,为什么现在会不喜欢和他在一起了呢?我甚至有了破罐子破摔的念头。矛盾与困惑,时常盘旋在我脑海。




到底为什么要陪孩子玩?




我不禁又开始思考:我这样陪孩子,到底为了什么?


孩子的能力发展?兑现所谓的陪伴?或者,仅仅管住他而已?好像都不是。


在和大宝相爱相杀的日子里,我不停地问自己这个问题。我回忆曾经的陪伴情景,重新翻看曾启发我的育儿书,重新理解曾点亮我的心理学知识,千丝万缕中,隐隐约约是有一根准绳的,但是我说不上来。最后,我在“一诺”这里找到了答案。她说,父母的工作,最重要的 80%,是在最底层,给孩子构建安全感!这是孩子的心理底色,有了它,孩子才有可能去发展自信。


听到这个说法时,我心里突然卸下了很多包袱,仿佛剥到了为人父母的洋葱核。什么是安全感?好比我们知道脚下的土地是结实的,不会坍塌,也就能放心地迈开脚步。这不就是我们希望与孩子达成的状态吗,给予孩子支持与信任。那么,我们陪孩子玩、和孩子嬉戏打闹,也是为了给孩子安全感,为了建立亲密、可信任的亲子关系。这一点,和“游戏力”的核心理念是相通的。


▲ 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·科恩博士(Lawrence J.Cohen,Ph.D.)在他的著作中提出“游戏力”(playful parenting)的理念,要求家长将关怀、鼓励、期望和界限“翻译”成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游戏语言,在玩乐中与孩子建立紧密联系。


我理解的“游戏力”,不是指你玩积木下象棋的能力有多高超,也不是你会玩的游戏种类的多少,更不是你挑选孩子最喜欢的玩具的能力。它是父母和孩子亲密互动的一种能力。做一个会玩的家长,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特别强大,而具体的游戏和玩具只是外在的工具。


因此,游戏的重点是“互动”,是有能力和孩子在一起保持轻松有趣的状态。只有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,彼此滋养,才可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。




这样做,更容易玩起来




明白了这一点,我们的陪伴玩耍就不再局限于时间、地点、形式这些外在因素了。要和孩子一起玩,具体怎么做呢?我的体会是,只要做到两点:


  1. 放下手机

  2. 让孩子笑


第一点是为亲子相处腾出时间、空间,这也是为第二点双方的情绪同频创造可能。用谈恋爱打个比方,会更好理解。比如,你正接着电话处理项目,当然也就没有心思听另一半讲 ta 今天碰见的开心事。然后,不要太纠结地点、形式,好比约会吃饭。选择去高级餐厅还是街边烧烤摊,这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们在一起聊了什么。很显然,一定是相互都感兴趣的话题越聊越加深感情。


也许会有朋友说,我工作太忙了,晚上还要接客户电话。那一周的一两个晚上,把孩子当成你的客户,怎么样?安排 10 分钟或者 15 分钟。刚开始,需要刻意的安排,有意识地创造出空间,才能让自己保持觉知。我经常把手机故意放到另一个房间,或者在手机充电时,好好地和孩子待在一起。如果陪伴时间长了,心里想拿手机,那么我会告诉自己“我惦记的事晚个半小时处理没关系”。


也许会有朋友说,我本身就不是个有趣的人,也不知道跟孩子能说什么玩什么,我该如何做呢?其实,当你有意识要行动的时候,孩子一定是最佳拍档。比起具体玩什么,更重要的是你的心是跟随孩子的。更通俗的讲,就是一诺说的,做蠢笨傻的那个。


以前我会精心准备几个玩具,孩子不喜欢时我会失落,但现在我不会了。孩子想玩什么,比我想要他玩什么更重要。一起搭积木的时候,他想垒高,那我就帮忙扶一扶底部;他想搭城堡,那我就放棵树佩把剑;他想讲王子故事,那我就演那个被困住的公主。


简单地来说,年龄越小、亲密度越高的游戏越适合;年龄越大,孩子主导父母跟随的游戏更适合。即使实在不知道玩什么,回家之后和孩子亲亲抱抱举高高,也是一种互动性强又非常亲密的游戏。


不过的确会有些时候,你全情投入,孩子却不领情,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,也许是孩子今天白天有伤心事,也许是游戏超出他的能力。你们可以换游戏,也可以改成聊天,当然也可以明天再一起玩。


当你了解到孩子喜欢的卡通形象,当你听出他正在复述白天的经历,当你开始能和孩子一起大笑、一唱一和,你会享受这样的时刻,渐渐地,你会不需要网上的游戏清单,因为你可以创造你和孩子独有的游戏模式。


下面,我举几个具体的例子,和大家分享一下“游戏力”带给我们全家的欢乐。




幸福的游戏时光




1、“投币摇摇车” — 笑声中我们更加亲密



第一个例子,先夸夸老公。


有一次老公出差五天四夜,我第一次完完全全的一拖二。当他回来后,发现出差前的担心完全多余,对我夸赞有加;我呢,也觉得自己很行。当老公拖着疲惫的身体,躺在床上滚按摩轮时,在一旁吃着坚果的大宝,趁机就坐了上去。这时,老公使劲“嗯 — ”了一声,有节奏地念叨着:“铛哩个铛,铛哩个铛,爸爸的爸爸叫爷爷,爸爸的妈妈叫奶奶。”一前一后的扭动,再加上这有趣的配音,孩子笑得前俯后仰。


突然,他又停了下来,张大嘴,说:“请投币”。孩子一下就领会了意思,赶紧把手中的一颗杏仁送到“摇摇车”里。我笑得直不起腰了。


放下了工作,放下了负担,只加了一点点趣味,就变成了如此亲密欢乐的时刻。


2“动物园的吼叫” — 化解家庭矛盾,赶走不良情绪


有天晚上,朋友家聚餐后回家,小宝已经在车上睡着。到卧室后,老公怕她醒来就一直抱着哄。大宝兴奋劲还没过,在床上哼哼唧唧,还想玩。


老公越来越不耐烦,照往常的做法,我也会呵斥老大安静点。但这次我打算换个呆萌点的方式,说:“别说话了,你看爸爸已经变成一头竖起毛的狮子了。”他咯咯地笑,我抱起他,指着床头散落的围脖、玩偶,凑上去轻声说:“看,这里还有一条蛇,还有一只海龟,呀,这是不是一只鳄鱼……啊哈,咱们家是不是要变成动物园了?”


老公见状,顺势“嗷嗷”两声。孩子又笑了。一下子,孩子的烦躁、老公的不耐烦、我的紧张烟消云散。情绪赶走了,安抚大宝也就更容易了。


3、“家庭小剧场” — 手工搭舞台,动脑想故事


▲ 刺刺和猬猬的故事小剧场,主人公是用植物做的小刺猬。


时间比较宽裕的情况下,我们还会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些拓展。从去年开始,我就常常和孩子玩“家庭小剧场”。做手工、布置场景、演故事,从头到尾,可以持续好几个小时呢。


一般我会先构思下故事内容,然后拿现成的玩偶,或者拿卡纸、橡皮泥做个手工,也会让孩子一起来做,最后用些石头、布料等布置场景。往往这时,孩子已经非常期待开场了。等到讲故事环节,孩子一定是最佳观众,他那专注的眼神、轻轻的笑声,会让作为表演者的我们非常满足。不出意料的话,他会要求自己也上台参与。主持时一本正经,编故事时灵活机动,摆弄时小心翼翼,他们热心的模样,真的是可爱极了。


除此之外,生活中还有很多信手拈来的小玩意,可以被拟人化使用,和孩子玩情景故事,也是非常有趣的。这里一定要强烈推荐下印度的玩具大师阿尔温德·古普塔。


▲ 玩具大师阿尔温德·古普塔(Arvind Gupta)。


他做了三十年的平民科学教育,提出“Toy from Trash”(玩具从垃圾中来)的理念,利用常见的生活材料(吸管、纸条、塑料瓶等等)甚至垃圾做玩具和实验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入“全村”社区,有热心村友免费分享了他的所有视频,更有热心志愿者者正在翻录中文版。


即便只是一张纸,古普塔既能用它做个小动物,也能演绎一个故事。


▲ 船长的故事。


4、随时随地的数字炸弹 — 赶走无聊,笑声重现


再分享一个孩子幼儿园里经常玩的游戏。刚开始我觉得挺幼稚,后来开小差被“炸”过几次后,发现挺有趣的。孩子看见你犯傻弄错了,是特别兴奋的。大家很容易就笑成了一团。


规则特别简单,大家先在 1-9 里选一个数字作为“炸弹”。每个人从 1 开始,依次数数,数到 100。谁的数里包含这个数字就说明是“炸弹”,要以拍手代替口头数数。多玩几轮,孩子还会发现一些规律,这对他们理解数的循环也有帮助。


这样的游戏,在我们下馆子等菜上桌,或者出门散步的时候,会经常玩。还有一些小游戏,无聊或烦闷时玩玩也很不错。比如,孩子不想走路了,我们会玩“123 木头人”,边玩边走回家;坐公交无聊了,我们会玩“石头剪刀布”、“不眨眼比赛”;孩子写字写累了,我们会玩“抓食指”、“打手背”;在小区公园孩子不想骑车了,我们会玩“老狼老狼几点钟”……总之,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游戏,都可以跟孩子玩起来。


5、“草莓三明治” — 偷懒式的游戏力


当然,我们的游戏力不是水龙头的水,开了就来。总有疲惫烦躁的时候,它真的很难信手拈来。怎么办呢?这里也分享下,我给自己找到的“偷懒式”游戏力。


有一次,我累得瘫在床上,孩子抓起一床草莓印花的被子就盖上来,我怪声怪气地说:“哎呀,是要变三明治吗?好像还是草莓馅儿的?!”孩子一下就来劲了,对我“指手画脚”,足足玩了半个小时。类似医生治病的角色扮演,也是绝好的偷懒式游戏。你会发现,把孩子熟悉的角色或事物,融入进去,就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致。


我真是庆幸,孩子愿意和我这样玩。




结语:多些笑声多些爱




在游戏中,我们看见了彼此的笑脸,无形中也创造了轻松有趣的氛围。说到底,游戏就是人和人的互动,是一种“你来我往、紧密连接”的关系。我们放下手机,是为关系的流动腾出一个空间。我们把自己变成“弱小”的孩子,假扮成蠢笨傻的“玩伴”,跟着孩子笑,是因为这样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。孩子呢,感受到了我们的关注,也就更愿意表达真实的自己。我相信,这也是每个父母都想看到的。


▲ Photo by Thiago Cerqueira on Unsplash.


某个冬天的早晨,我带着俩孩子赶车,急得后背都快冒汗了,大宝却拖着步子走得超级慢,还嘟嘟囔囔地说“冷”。我赶紧把书包背上肩,拉起他的手,说:“来,妈妈手暖和,我拉着你的手。”


当然,我知道拉上手也暖不了多少身子,就开始唠叨:“妈妈的手热乎乎地像一把火,烧得你手也暖和了,还爬到了你的心里,心也暖和了,心扑通扑通地跳,跳得越来越热,就像火山喷发一样,像岩浆一样,有一万多度呢,流到你全身都很热很热……”


边说边走,孩子被逗笑了,脚步也轻快了,转头嚷了一句:“妈妈,来,再换一只手!”


这一刻,孩子感受到了我的爱与关注。


游戏力就是这么神奇,它形式变化多样,也可能不分时间地点发生,但核心是不变的,那就是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。我们每次全然地和孩子在一起,都是在经营这段关系。但愿我们陪伴孩子的路长一点,再长一点……



写在后面:

育儿路上永远充满挑战。我用游戏力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,但也有很多例外。当我满身疲惫回到家,看到孩子把家里搞的一片狼藉,作业一个字都没有写,然后又想起今天同事说他家孩子又拿了第一名,这时候我能控制住不吼孩子已经是难得了,更别说游戏力。正如前两天全村社区有位妈妈分享的,“你无法给别人自己都没有的东西,只有在自己状态好时,才能有耐心,才能想出游戏力。”我觉得能一年前加入全村,是我的一份幸运。这一年,如果你要问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?我想并不是我在这里学习到的各种育儿理念和技巧(当然这也非常重要),而是获得了一种看不见的能量,在我焦虑、困惑、自责的时候,无数村民给予了我接纳和支持,让我再次充满战斗力。正如小月校长在全村私享课中所讲的,我们最重要的是与自己的关系,只有照顾好我们自己,才有能量去照顾他人。今天是六一,也是全村一周年,村里又新增了很多新内容和新玩法:1. 全村问问:全村邀请了 20 位嘉宾长驻社区,一对一回答村民提问;(嘉宾包括系统师家庭治疗师李松蔚,家庭美育专家戴亚楠,亲子财商课讲师秦华,社交训练专家康妮,以及一土的校长和老师们,还有一土教育联合创始人、奴隶社会一号奴隶华章。)2. 村广播站:育儿百宝箱,每周 4 期音频,让你在零碎时间学到带娃秘籍;(我现在每天都期待周一、三、五、日的到来。)3. 家长锦囊:每天一个育儿行动,每天行动一点点,在实践中触摸幸福;(这个锦囊深受村民喜爱!)4. 成全式家庭养育训练营:每月 1 个主题,全面提升村民育儿能力。(第一期训练营即将开启,赶快来吧!)期待你的加入,我们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,因为我们才是孩子最好的六一儿童节礼物。


▲ 扫码了解全村。

-  END  -

推荐阅读

一诺:哪有什么超人?


父母最重要的能力:和孩子说废话


想通三件事,开心度余生


成为更好的自己,

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

点一下

让我们知道你“在看”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